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传统技艺如何焕发新生机——专家学者齐聚贵州研讨非遗系统性保护

日期:2023-08-01 04:41:36 来源:光明网

光明日报记者 陈冠合 吕慎


(资料图片)

“尽情唱歌朋友说我心直率,喜欢我唱我就唱开怀……”近日,当如清泉般闪光的音乐划过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的夜空,伴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优美的旋律,第三届中国丹寨非遗周在歌声中落下了帷幕。

本届非遗周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单位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展开了深入研讨。

活起来:构建系统性保护生态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饶权表示,文化和旅游部通过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非遗博览会和丹寨非遗周等宣介活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取得显著成效、进入系统性保护新阶段,向世界提供了非遗保护传承实践的“中国方案”。

“中国方案”在丹寨县就可见一斑。

本届非遗周举办地丹寨县堪称“非遗之乡”,虽然只有不到14万常住人口,却拥有8项国家级、22项省级、34项州级非遗项目,1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5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文化和非遗技艺在这里代代相传,与这方水土相互滋养,构筑起良好的非遗保护生态。

“非遗是在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形成的,而工业化、城镇化正在将这种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彻底打破,这就使非遗赖以生存的根基消失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雒树刚在第三届中国丹寨非遗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论坛上表示,非遗保护一定要从保护非遗生存环境做起。

雒树刚举例进行说明,保护苗族非遗,要从保护苗寨、保护苗寨中生产生活方式、风俗风情、生活习俗、礼仪规范做起,这是一个系统性保护的工程。

融进去:汇聚青年传承力量

如何对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本次非遗周的中心论题。

“作为一种绵延不断、活态传承的文化综合体,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的转化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先进性和创新性。”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说。

虽然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传统手工艺发展遇到一些困难,但随着传承力量不断联系起更多村民、城市院校青年学生、社区群众等,投身传统手工艺传承的群体的主动性和发展规模呈上升态势。这些90后、00后群体带来的不仅是传承能力,还有更多新观念、新模式。

“我在学做手艺的过程中发现,有许多传统工艺在流失。”银饰锻制技艺(畲族银器锻制技艺)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林陵祥在本届非遗周“青年非遗传承人”论坛上介绍,自己经过多年尝试和研究,实现了“锤揲”技法与花丝镶嵌技艺、烧银蓝技艺的融合,对失传的鋄金银技艺在复原的基础上进行了提升。

“我们在做好传承的同时,也在积极做好传播。”杨柳青木版年画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石彦敏说,传统木刻制作周期长,往往还不及投入市场,生产时效性就过去了。通过发现生活中新美学、拥抱新媒体,她制作的400多集短视频播放量已达1000多万次,让杨柳青木版年画与当下的距离不断拉近。

“非遗的‘世代相传’,不是同一个东西、同一种方式永远不变地一代一代传下来,而是文化传统在一代代人的能动实践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创造。”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认为,在与青年参与非遗保护相关的工作中,需要保持开放和灵活的态度,尊重青年意见和参与,同时提供支持和指导,使他们能够发挥潜力和创造力,实现更广泛社会参与和传承。

走出来:赋能文旅融合发展

“对非遗最好的传承,就是让它活在市场中。”羌族刺绣项目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居悦大学毕业后,利用旅游资源,在家乡建立起羌绣展示、销售、体验基地,带动100余名藏羌妇女实现就业。满族刺绣项目国家级传承人孙艳玲说,作为传承人,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也需要考虑用“非遗+”链接起运动、时尚、网红打卡地等各种资源,让非遗产业做大做强。

“用非遗文化资源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是必要的,但需要谨防那些为追求短期最大效益而进行的资源无序开发,以及不惜利用非遗传统符号去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并以之替代真正非遗文化的做法。”贵州省政府参事室原参事、原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谢彬如指出,不论是民族歌舞、民俗表演,都必须首先尊重文化自身的传统价值构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可能衍生出产业开发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他认为,贵州文旅产业在此方面有很多成功经验值得总结。

据介绍,贵州始终坚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文旅业态合理布局和产品不断优化,实现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去年来,贵州发布了10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覆盖9个市(州),每条线路均有鲜明的主题,线路沿途均分布着绚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遗主题游正转化为精彩风物风情和人文景致,拓展着旅游观赏和体验的空间,彰显出全域旅游的崭新气象。

“贵州的文旅融合,非遗赋能大放异彩。”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桑维亮表示,贵州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挖掘非遗新时代内涵,推动越来越多的非遗“走出来”,激发非遗传承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切实让非遗从小众化走向大众化,从技艺传承走向产业发展,从贵州走向世界。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01日 09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标签: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

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