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民生温度让城市更“耐热”

日期:2023-07-11 10:01:43 来源:南方日报


(资料图)

高维

“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灼热逼人的三伏天今日正式开启,并将“超长待机”40天。此前,一波热浪已席卷各地:多地气温迈过40,一些地方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气象部门预测,2023年或成为历史上最热夏季,俨然一个“漫长的季节”。

在高强度、持续性的高温之下,一些薄弱环节也随之暴露出来。前不久,某地一名导游因中暑被送医,经抢救无效离世,医院证明显示其死亡原因为热射病,这不仅折射出劳动保护的不足,也为更大范围的公共服务敲响了警钟——“热死人”不是一句玩笑话,面对汹汹“热”情,政策温度也要跟上。

酷热难耐之时,关爱劳动者的呼声日渐高涨。某种意义上,这并不是强调得太多,而是关怀得还不够。以高温津贴为例,《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劳动者从事高温作业的,依法享受岗位津贴。然而,总有企业阳奉阴违、大打折扣,或是以清凉饮料代替,或是将其纳入最低工资,只是名义上发放,甚至干脆就视若无睹。日前,北京的劳动监察人员针对专项检查发现的问题,特别提醒各经营主体应把高温津贴单项列明,让这项权益明明白白,倒逼用人单位遵守制度规定,就是很有必要的纠偏。

“高温酷暑,上蒸下煮。”不断强化民生服务,方能切实提升城市“耐热度”。除了首当其冲的户外工作,高温还涉及到能源供应、出行安全等诸多领域,亟需在各种细节中多一些考量,在整体谋划中多一些超前。对此,一些“清凉之策”值得借鉴:广东的电力市场强调需求侧响应、跨区调剂保供;江苏于去年8月发布全国首个省级路面高温预报,为广大车主提供“看得见”的提醒……让涓涓暖流“跑赢”滚滚热浪,既传递了城市的人文关怀,也是未雨绸缪、减少次生影响的有力之举。

为他人送绿者,亦将自荫。对市民而言,这也是一堂低碳节能的“公共课”。当人们意识到热浪其实也是一种灾害,想必也就更能达成一个共识:平稳度过夏日的炙烤,不仅是公共服务之责。据报道,截至本月7日,南方电网最高用电负荷达2.22亿千瓦,逼近历史最高纪录。在用电高峰时段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做到“人来灯亮,人走灯灭”,举手之劳自能积少成多,于己于人都应是一种行动自觉。

进一步看,有专家曾预言,世界正面临更热、更旱和更涝的未来,极端高温天气成为一种“新常态”,高温开始早、结束晚、持续时间更长的气候,特征也日趋显著。就此而言,为城市“消暑”不能止于治标,还要站在“高温韧性城市”的高度,长远谋划、综合部署,如何优化蓝绿空间布局,提高城市自然力,为不确定注入更多确定性,将负面效应降至最低。这显然是更高维度的治理“烤”验,值得更多探索。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标签: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

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