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共享单车成为“价格刺客”!单价涨到6.5元/小时,是否面临淘汰? 每日速看

日期:2023-06-15 11:00:25 来源:知识TNT

新“刺客”出现!共享单车从刚开始的一元起步价,变成了现在的至少两块五

在今年的“刺客大军”中,共享单车刺客可谓是相当突出了。

不得不让人担忧,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共享单车自由”即将与我们说再见了


(资料图)

不知从何时开始,帮助群众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变成了给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添堵”

共享单车的市场越做越大,也越来越多样化,从原本只有小绿,变成了红黄蓝绿的七彩色,价格也是一家赛着一家的离谱

异军突起的共享单车市场

共享单车最开始出现时,其实在2014年的北大校园内。

由于“ofo”小黄车,在包括北大在内的7所高校中反响还不错,一年累计服务人数达到将近90万人次,于是才被尝试着把共享单车投入到社会范围内。

谁也不曾想,共享单车一经面世,就得到了广大市民群体的喜爱。

截至2016年底时,中国共享单车市场整体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1886万人,并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在2018年时,全年的共享单车融资超过400亿元,交易的规模也达到了108亿元以上。

这样的需求量,也就吸引了更多的商家加入进来,共同来分一杯共享单车的羹,除了最开始的“ofo”小黄车,还出现了“青桔”小绿车,以及“哈啰”小蓝车等将近20多家企业。

在这之前,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的“最后一公里”,一直都是困扰着市民出行的主要障碍,不管是下雨天,还是即将迟到,下车全靠走的日子,让许多人都感到头大。

不仅如此,由于公共交通工具的不方便,使得绿色、低碳城市的建设都一度陷入僵局。

而这一切问题,都因为共享单车的出现而迎刃而解。

一小时只要1元,不仅能够多一个出行工具的选择,而且不管是街角旮旯,还是弯绕小路,只要是人步行到得了的地方,共享单车都能畅通无阻

再也不用担心赶不上公交地铁而迟到,也不再因为堵车时间久而浪费时间。

共享单车一度成为了广大市民群体短距离出行的第一选择。

到达2021年时,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相关数据可知,中国全年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达到约36881亿元,直接融资规模也超过了2137亿元,用户规模达到了3亿人以上,甚至有将近90%的用户每周都会使用共享单车。到达2022年时,共享单车的收入规模更是直接突破了百亿。

但是跟市场规模一同往上“蹭蹭蹭”涨的,还有共享单车的使用价格

价格刺客

从去年开始,共享单车就彻底加入到“刺客家族”中来,前有单支几十元的“雪糕刺客”,后有一小时6.5元的“共享单车刺客”,全都是冲着单薄的钱包来的,让人防不胜防。

近来,“共享单车骑不起”的词条,冲上了热搜。

在经过16年时的市场企业大洗牌后,这几年间都是哈啰,美团和滴滴青桔三家鼎力的状态,三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95%。

在2022年时,三家企业不约而同的将共享单车的收费标准,从以小时为单位,变成了按分钟计算。

去年1月左右,哈啰单车宣布即月开始,将骑行套餐7天卡的价格从10元涨到了15元,30天卡的购买价格也从25元涨到35元,而90天卡的价格也相应的从75元涨到了90元

同年8月时,美团“小黄车”也紧接着发布公告,表示要将骑行畅骑7天卡的价格从10元涨到15元,30天卡与90天卡的购买价格也涨到与哈啰单车持平。

这就使得部分城市单次骑行的价格甚至达到了6-7元,价格相较于4年前翻了2-3倍。

这样的价格如果不开套餐骑行卡的话,只要坚持每天都骑共享单车上下班,那么只要3个月就能够轻松花掉一辆自行车的钱

况且,这并不是共享单车的第一次涨价了,在2021年时,共享单车企业的集体涨价就曾引来了央视的批评。

央视表示——“集体价格上涨的背后,虽然有资本变现和资金回笼的压力,但是‘把割韭菜的镰刀’伸向消费者,割得太急,吃相实在有些不雅。”

但是这次的点名批评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于是在2022年时才出现了共享单车价格再次大幅上涨的情况。

之所以叫“共享”单车,出现在市场上的初衷便是,以增加使用频次来平摊使用价格,让更多的人能够自愿加入到低碳出行中来。

原本因为价格低于乘坐公交地铁,且出现更为,才有如此大的市场需求。

眼下共享单车的价格远远超过了使用公交地铁,实在是一种与初衷背离的发展状态。

高价出行真的只是一种“纯市场行为”吗?

其实针对近两年共享单车的价格上涨,美团单车的相关负责人曾有过回应。

针对将美团单车的起步价由之前的1.5元每30分钟,调整为美15分钟收费1.5元这种调价行为,完全是一种“纯市场行为”,且并非全国性调价,只是在部分城市施行。

如果的确是由于运营成本的加大,导致这些经营共享单车的企业利益微薄,甚至入不敷出的话,那涨价确实是情有可原。

事实真是如此吗?

就以共享单车三大巨头的盈利状况来看,集体涨价这事或许还真是无奈之举。

三巨头中收益最低的是青桔“小绿车”,隶属于滴滴品牌旗下,后与街兔品牌合并成为青桔电单车。

全国共有56.8%的用户曾经选择过该品牌,但从上市后基本上都处于长期亏损的状态下。

在2021年时,青桔共享单车被滴滴牌,划入了亏损300亿的“其他业务”类型中。

紧接着就是美团旗下的“小黄车”,全国有61.2%的用户曾选择使用过该品牌。

美团单车的前身是摩拜单车,在2018年4月时以27亿美金的高价,也就是大概189亿元左右的价格正式被美团收购,并改名为“美团单车”。

同年,为每团带来的收入为15.07亿元,而造成的亏损达到了45.5亿元。

在2022年时,美团成为全国收益排名前几的品牌,营收达到2199.55亿元,净利润达到了28亿元。

不过这些都跟美团单车没有太大的关系,毕竟共享单车板块与社区生鲜板块一同实现了亏损284亿元。

而国内共享单车的品牌第一名是哈啰“小蓝车”。全国有超过62%的用户曾经选择过该品牌,入驻城市超过400个,平台年收益突破百万。

但尽管收益如此之高,却也没有逃过亏损的命运。

根据哈啰出行公布的招股书显示,在2018年-2022年这三年期间,收益分别为48.23亿元、48.23亿元、60.44亿元。

而三年的亏损分别为22.08亿元、15.05亿元、11.23亿元,也就是说这三年时间内,哈啰共享单车的亏损也达到了48亿元。

作为中国共享单车的三巨头,都一直处在亏损的状态下,更何况其他知名度不高的品牌企业呢?

未来是否会面临淘汰?

共享单车的价格上涨,主要原因是市场竞争运营成本的增加。

虽然说现在95%的共享单车市场,被三大巨头所掌控,但是只要不是一家独大,就必定会出现竞争。

无论是共享单车的速度,舒适度,还是安全性等性能,都是消费者们选择使用品牌的重要考虑因素。

为了能够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几乎所有的共享单车企业都在卯足了劲的提高自己的产品,这也就导致了投入的不断增大

其次,共享单车的运营成本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支出大头,共享单车的乱停乱放整治车辆的维护成本以及区域的集中管理人工费用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这些不断扩大的成本都被共享单车的企业们,平摊在了使用者的头上。

所以使用费用的提高对于共享单车的经营者们来说,是一件“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的事情。

但是尽管共享单车品牌确实有苦衷,也无法否认定价过高的事实。

原本就是以价格和方便性取胜的共享单车,如果价格不再是优势,那么必将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消费流失。

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共享单车一定会在不久后被市场所淘汰。

就好比在当年共享单车刚刚面市,风靡一时的时候,公交与地铁的乘客虽然数量有所下降,但是也没有出现无人问津的情况。

毕竟像5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们,就不可能成为共享单车的消费群体,那些需要出行十公里以上的乘客的第一选择也不会是共享单车。

每一种出行方式都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毕竟就算是共享单车成为“刺客家族”中的一员,市民出行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依旧存在

那些公交与地铁到不了的目的地,也只有共享单车可以到达。

所以不可否认,尽管大多数人都觉得共享单车的价格上涨让人无法接受,但是我们仍然无法彻底摆脱对其的依赖性但也有网友表示,既然你涨价那我就不骑了。

准确来说,共享单车之所以会出现,就是因为城市交通网络的不完善,暂时没有找到更好的方式去填补上“最后一公里”的交通空白。

如果在不久的将来,公共交通建设能够跟得上城市扩张的速度,以及社区巴士等其他出行选择的出现,或许对于共享单车的依赖程度就会大打折扣。

这样一来,大概降价也将成为一种“纯市场行为”吧。

我们拭目以待。

标签: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

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