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速看:因地制宜 开拓创新 我省养老院这样破题“出圈”

日期:2023-04-08 09:43:29 来源:浙江老年报

过去,在不少人的传统观念里,入住养老院是不得已而为之,往往还与子女不孝挂钩。

可如今,当我们走进部分养老院,看到的是各类现代化设施、专业化人性化服务,更重要的是老年人蓬勃向上的精气神。这都说明,养老院已今非昔比。


(资料图片)

我省为应对新时代养老新需求,因地制宜,探索创新了多种养老院服务模式。这些新模式都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打破机构“围墙”

优质服务互融共享

对养老机构的传统认知中,有一点很突出,就是认为住进机构就是被封闭起来,很不自由。实际上,发展至今,不少养老机构都已破界出圈,“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机构跟着老人走”等概念越来越多地被提及。

作为宁波中心城区,海曙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边富边老”甚至“未富先老”特征明显。如何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推进“曙有所养”建设?海曙区给出的答案是“院居家”融合发展模式。

海曙作为全省首批康养体系建设试点,制定统一标准,高效整合医疗、养老两大资源,推动养老机构与居家中心、医疗单位、公益组织之间的服务共享。比如,广安养怡院托管望春街道和月湖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安健逸馨养怡院托管南门街道、江厦街道、龙观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通过引入院内的医疗、康养等资源,让更多老人享受到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也就是说,养老服务的提供不再受限于你身处何地,养老机构的外延得到不断拓展。

海曙的这一举措还将进一步走深走实。当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以全省康养体系建设试点为契机,深化“院居家”融合发展模式。

应对农村“地广人稀”探索集团化运营

相对于城镇社区人口较为集中,农村往往存在“地广人稀”的情况。老年人居住较为分散,这就导致农村养老机构普遍存在“低、小、散”等问题。

如何让农村老年人享受专业化、精准化的养老服务,杭州市萧山区探索推进镇街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集团化运营。目前,该区的临浦、瓜沥、新街、浦阳、所前、戴村、河上、益农等镇街特困老人均已实现区域性集中供养。

萧山的具体做法是,充分利用区产发集团在养老、医药、食品配送等领域资源,通过集团化运营,实现集团品牌、管理标准、人员配备、财务采购、硬件配套等方面的统一,促进其在养、护、医、食等方面形成良性闭环,带动镇街五保供养服务中心服务质量整体提升,在满足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基础上,空余床位向社会开放,进一步盘活“沉睡”资产,提高床位利用率。

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6月,萧山区18家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共有养老床位1649张,入住老人575名,入住率仅为34.87%,且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方式粗放、保障能力偏弱、专业服务不强等问题。

而放眼如今,老人入住机构,吃、穿、住都有专人照顾,让他们能够尽情地享受幸福晚年生活。

从“有”到“优”推动高质量发展

养老院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但仍有可提升的空间。对此,记者采访老年朋友及相关业内人士,他们还有哪些更美好的期盼?

智能设备更适老。记者从某养老机构了解到,老年人主动使用机构内智能设备的比例不到5%。相关业内人员表示,一些智能设备仍然是设计者从年轻人的角度来考虑操作的简化,但对机构内的高龄老人来说,仍较为复杂,例如一些声控设备,也要考虑到方言问题,许多老人普通话并不擅长。

护理人员有监管。目前,养老机构内的失能失智老人在难以表达自我诉求的情况下,仍可能存在不被善待的情况。对此,有老年朋友提出,是否可在护理区老人的房间内安装监控探头,且对家属开放查看权限。因存在涉及个人隐私及伦理方面问题,业内人士给出另一个思路,是否可建立护理员黑名单机制,对有不良从业经历者,进行行业内通报,以起到警示作用。

家属照料多参与。本报曾探访“养老院江湖”,子女叫得应、常探望的老人,“江湖地位”最高。对此,有老年朋友建议,养老院是否也能组织“子女开放日”,让子女跟老人一起体验养老院里的一日生活。相关业内人士对这一提法也表示认同。实际上,对于认知症老人来说,和家属一起参与活动,也是康复治疗的方式之一。

要让养老院各项服务进一步从“有”到“优”,需要政府、机构、家庭多方共同努力,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老有康养”。

标签: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

市场